張卿雲

生於:?(不詳),逝於:?(不詳)
張卿雲,生年不詳,後改名為澄清,湖北漢川人,縣立小學畢業。漢川首批負笈東渡的留日學生,回到湖北後,多投筆從戎,聯絡同志。
內容簡述

漢川志士 張卿雲

 

張卿雲,生年不詳,後改名為澄清,湖北漢川人,縣立小學畢業。漢川首批負笈東渡的留日學生,在東京結識孫中山並受其革命思想哺育,回到湖北後,多投筆從戎,運動軍隊,在新軍中組織團體,聯絡同志。張卿雲一定程度上受到東渡日本留學的同鄉青年革命思想宣傳影響,張卿雲就是在李誠、張皇炎的介紹下加入文學社。在一部份革命團體中亦有漢川的革命志士:振武學社中有江光國(鄂第三十一標代表)、黃家麟(武昌起義時,任民軍第一協參謀);共進會有向岩(在湖北新軍中秘密從事革命活動)、張偉(湖北陸軍特別學校學生)、蕭尚志(鄂軍工程八營士兵)、趙士龍(砲隊第十一營當兵)、鄒森青(鄂軍馬八標正目)、黃天驥(新軍第三十一標下士)、祁國鈞(新軍馬隊第八標代表);文學社中有李誠、張卿雲(所屬標營均不詳)、岑偉生(由胡瑛介紹入社,係未參加新軍的成員)、滕亞綱(鄂軍三十一標士兵)、陳桂山(武昌起義時,任民軍隊官)等。

 

這些革命者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不同程度地服膺於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基本遵從全國性革命組織的指導。如群治學社是以孫中山為「革命共主」;共進會則「以同盟會之宗旨為宗旨,同盟會之總理為總理」;文學社的宗旨,是「推翻清朝專制,反對康(有為)梁(啟超)保皇政策,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漢川縣革命代表人物有梁鐘漢、梁耀漢兄弟(馬口鎮人)。梁鐘漢就讀於礦路學堂,梁耀漢留學日本。一九○六年七月,經黃興介紹,由孫中山監誓,梁耀漢在日本人頭山滿家中宣誓加入了同盟會。同年十月,萍瀏醴煤礦工人起義,中山先生派遣梁鐘漢與朱子龍、胡瑛等人回鄂與梁耀漢聯絡組織響應起義。梁耀漢不在武漢,乃密邀群治學社、日知會的劉靜庵、季雨霖、何子植、周耀東、馮特民、任重遠、黃警亞在漢陽伯牙臺開會。會議商量決定,全體同志參加季雨霖招募的新兵營起事。然而,事機不密,被沔陽奸徒郭堯階告發,梁鐘漢、胡瑛、張難先、劉靜庵、季雨霖等九人先後被捕入獄,群治學社、明新公學均被查封,「日知會」也名存實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丙午之獄」。

 

一九○九年夏,被判三年徒刑的梁鐘漢轉押回漢川縣獄監禁。由於梁家是漢川巨富,縣城紳耆紛紛說情,知縣看他是留日學生,又是政治犯,不同於一般「盜匪」,便將縣獄中一棟三間房的偏屋收拾給他,並允許他自由會客。當時縣城設有自治學校、高等小學等新式學堂,許多有志學生如張卿雲、岑偉生、晏勛甫、黃桐生、蕭尚志、林文齋、譚質臣、嚴正之、童文軒、周耀村、袁筱三等,聽說縣獄裡關押著革命黨人,便紛至沓來。故每逢星期日,縣獄幾成為學生俱樂部,看守們既不干涉,也不過問,且倒茶送水。此時學生一般愛看梁啟超的《新民叢報》,梁鐘漢擔心青年思想囿於君主立憲之說,於是將海外秘密運來的《民報》,分別散發,灌輸以民主共和的理想,在他的啟發下,不少有志青年始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後成為辛亥革命的骨幹分子;梁鐘漢在獄中繼續進行革命思想宣傳,並使看望他的這些有志於革命的進步青年加入了革命黨。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爆發起義,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十月十六日軍政府會議,蔣翊武提議成立義勇軍兩個支隊,第一支隊由漢口軍政府主任詹大悲兼領,第二支隊由張卿雲擔任,即刻赴漢川招募。漢川是第一個響應起義的縣城。十月十八日,張卿雲到漢陽兵工廠領取快搶一千枝,大砲四門,槍彈十萬發,砲彈五百發。又抽調幹部六十餘人,均獲蔣翊武批准。十月二十三日出發,參謀長王守愚同行。十月二十四日到達漢川,二十五日支隊部成立。湖北軍政府得知漢川分府的建立,深知漢川為武漢之藩籬,戰時總司令黃興在贊許起義之後,正式委任梁鐘漢為漢川軍政分府總司令兼襄河游擊總司令,張卿雲為副司令,王守愚為參謀長,袁筱山、劉大芳為參謀;黃楚玉、黃桐生、蕭勛為副官;軍需主任蕭紹何,鄒益香、熊敘芳為軍需;琴偉生為秘書主任,龔白俊為秘書;宋國珍為稽查主任,劉之萬、張一民為稽查員;特務營營長黃楚玉,砲兵連連長侯施介,工兵連連長張百川,騎兵連連長梁恢漢;第一團團長副司令張卿雲兼任,第一營營長金淑芳,第二營營長李誠,第三營營長張子英;第二團團長參謀長王守愚兼任,第四營營長胡忠誠,第五營營長梅占春;李長嶺、李蓮舫、張難先為顧問;並下達了委任狀。將當地民軍進行了統編,隨即派蔣翊武赴漢川指導。梁鐘漢去漢陽兵工廠領取槍枝彈藥時,漢川的新兵與武昌的老兵發生了摩擦,引起了內訌,致使縣城百姓人心惶惶,關門閉戶。梁鐘漢得知後及時趕回,處分了無端滋事的新兵,平息了內訌,安定了民心。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後,聞清兵大部南下,欲占據新溝,偷渡襄河,抄襲漢陽,副司令張卿雲率領步兵一團及特種兵至新溝長江埠一帶佈防迎擊,與清軍大戰於新溝附近,將清兵擊潰,俘虜官兵五百餘名,虜獲戰利品甚多。又在襄河沙洋以下新溝一帶收編清廷水師二百餘人、步槍百餘枝、砲六門及砲船等項甚多,並隨時剿滅襄河一帶土匪數百人,清楚民患。漢川民軍成為武昌起義武裝之一翼,阻止了清軍的南下,保衛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果實。

 

其後梁部並入招討使部,張卿雲回武昌,肄業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轉北京軍需學校。民國六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漢川辛亥志士跟隨左右,參加護法運動。原文學社員、漢川軍政分府副司令張卿雲,擔任了中山先生的護衛隊長,民國九年戰於東江。北伐時為王柏齡軍需,詹大悲約回湖北,曾任湖北公產清理處長,中共建政後在武漢市文史館工作。(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