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自持 張難先
張難先,湖北沔陽州人,譜名輝澧,字難先,號義痴,以字行,出生在湖北省沔陽州東鄉接陽村。他三歲時就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十七歲讀《左傳》,尊孔孟之道,尤其服膺孟子的思想,厭惡八股文。一八九二年參加科舉,進入考場的時候,看到前來應舉的生員為爭一個座位的場面,憤而攜白卷退出考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戊戌維新變法落空,張難先萌生反滿意識,「始究心當時之務」。他在家鄉設館授徒,白天教授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晚上在庭院內練習技擊,增強體魄,以待報效國家。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簽訂《辛丑條約》,張難先更加感到國步維艱。此後,他閱讀了許多倡言革命的《革命軍》、《警世鐘》、《浙江潮》、《蘇報》等進步書刊,接受民主思想,擁護革命。
一九○四年,張難先不再授徒,隻身從家鄉來到武昌,廣結革命志士共謀反清救國之道。他選擇了在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營當兵,在軍營中散發《黃帝魂》、《孫逸仙》、《猛回頭》等革命書籍,在士兵中宣傳革命思想。這時候,他和朱松坪、雷月軒等人秘密組織了反清團體——科學補習所。一九○六年冬,萍醴煤礦工人暴動,孫中山派朱松坪等回湖北策應。因叛徒告密,張難先被捕,他在獄中始終承認自己矢志革命,陳述革命大義,始終未供出任何革命黨人的秘密。後來,張難先在獄中病重,經保釋到外就醫。
一九一一年夏,張難先再次來到省城武漢,這時全國的革命熱潮高漲,共進會、文學社的發展大大有利於革命陣營的擴大。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義爆發,張難先在漢川與梁鐘漢等人正在商討革命相關事宜,聽到首義的消息,立即趕到武昌。後在安襄荊招討使季雨霖麾下任顧問官。民國元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不久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張難先辭去職務。他目睹某些革命黨人在革命後為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深感失望。於是購買書籍,決心回鄉閉門讀書,十年之後再考慮出山。讀書三年後,最終耐不住寂寞。民國四年夏,張難先來到北京,得知袁世凱授意「籌安會六君子」制造復辟輿論。他氣憤到了極點,知道昔日的革命同志已經不再抱有同一個理想,而是為各自利益行不義之事。
張難先從北京回到家鄉,在接陽村「且耕且讀」,以灌園賣菜為生。白天種菜賣菜,晚上在村里招徒授業。張難先不拘泥於經典,常講歷史更迭,朝代興亡,借古諷今,以史為鑒,縱橫捭闔,囊括中華五千年。他講課深入淺出,引來周圍的村民前來聽講。後來到市鎮上演講,引用歷史上的事例來觀照北洋軍閥的殘暴統治,博得聽眾的好評。此事逐漸引起了沔陽當政者的注意,以為張難先有聚眾謀反之意,派人命令張難先離家出走。在蟄居家鄉期間,張難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辦的《新青年》雜誌,他渴望了解新學說、新思想,覺得不能再在這消息封閉的鄉村,於是遣散生徒,民國九年再度隻身到北京遊學。
張難先到北京後,為了生計應聘教授西山林場場長嚴寄誠的女兒。年近五十的張難先從西直門步行到西山,往返百里,可見其堅韌耐勞。在北京期間,張難先潛心儒學,自覺吸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主和科學思想,虛心求學求友。他每天夜晚到北京大學聽課,時值杜威、羅素來華講學,張難先從沒有錯過。同時,他結識了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適等人,和他們一起談論新思想。還結識了李濟深,成為莫逆之交。他們為政府的腐敗無能而痛心疾首。
民國十二年李濟深任廣西梧州西江善後督辦,張難先任參議,兼西江講武堂教官。此間結識了鄧演達。年底,張難先得知國民黨即將改組,立即起草千言書給汪精衛,望能以大無畏精神洗滌政黨腐敗之風。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張難先在廣東高要縣黨部登記,表示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以厚革命之力量。
民國十四年十月,國民政府任張難先為廣西榷運局局長,他以「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精神上任。上任後,裁汰冗員,革除陋規,加薪養廉。民國十五年初,國民政府任命張難先為瓊崖各屬行政委員。他剛到地方,就在市井販夫走卒之間微服私訪,傾聽各方呼聲,張貼安民告示,查明情況,果斷懲處虐民的官吏,懲辦土豪惡霸,並建立民團,維持治安。在瓊崖近一年,張難先政績顯著,在國民黨內有較高的聲譽。
民國十六年元月,張難先回到湖北,被任命為檢察院委員。任職期間,他力懲貪污,在職四個月,查辦了多起貪污案。他鐵面無私,曲直分明,深得人心,給黑暗的社會現實閃現了光明的一角。然而,年底的武漢清黨,使張難先回到接陽村準備繼續讀書生活,不料被任命為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他自知缺乏為國理財之道,上書婉拒,為此還到滬杭躲避,在西湖避居數月後,張難先摯友石瑛(時任民政廳廳長)、劉樹杞到杭州勸說,好友情意拳拳,只好隨二人於民國十七年三月回武漢就職。張難先先從整理征收釐金著手,慎選官吏,嚴懲貪暴。他廢除了設立實行了八十多年的釐金局卡稅收制度,重訂稅則。
民國十七年秋天,特撥一百五十萬元基金創立湖北省銀行,任命唐有壬為行長。張難先早就意識到教育乃為立國之本,高等學校更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他在任職期間,撥款二十五萬元,選定東湖珞珈山籌建國立武漢大學,並成立以李四光為主任委員的建築委員會,聘請一名美國建築工程師主持設計。張難先還親臨建筑現場主事規劃,武漢大學具有現在這樣嵯峨宏偉的規模,離不開張難先的遠大規劃。
民國十九年底,蔣介石親命張難先為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廳廳長。張難先到任後,謝絕了金碧輝煌的西式官邸,在省府附近租一中式樓房,並將多餘的房屋出租。這就是他一貫的平民化風格。張難先奉命到浙江,負有執行緊縮經濟政策清理四千萬元省債的重任。因此,他到任以後,即停辦一切不急之務,合併機構,裁減冗員,但是對杭江鐵路、自來水廠、電氣廠等關乎民生的重要工程從不延誤,敦促建設廳廳長繼續進行。在人事任命上,張難先選賢任能,不徇私情。蔣先生曾來電讓張難先安排兩個人為縣長,張難先都經過深入調查,再決定是否安排;他不卑不亢,高風亮節,深受同僚稱贊。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遼東,東三省形勢嚴峻。張難先致電政府建議通令全國抗日救國。同時,他還下令省城各機關青壯職員,均要接受軍事訓練,以求達到全省全國人民都能抗日救亡的目的。民國二十年冬,浙江省政府改組,魯滌平繼任主席,張難先卸任。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十八日,張難先回到武漢,寓居武昌靈山寺巷靈山窩。
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進犯上海。張難先從武昌匆匆趕到鄭州,勸說蔣先生抗日,後又到西安會見楊虎城將軍共商抗日。三月上旬,張難先返回武昌。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張難先除任一個月沔陽縣府秘書和半年國民黨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委員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十一月,湖北省政府改組,張難先被委任為省政府委員。他上任不久,就主動出巡十六個縣和兩個專員公署的政情。此時因敵機狂炸武漢,省府西遷到宜昌,後再遷到恩施。他在恩施租賃一所房屋,取名「恥廬」以表達他不忘國恥的心跡。此後,張難先以辛亥元老及湖北耆宿身份,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但是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編撰辛亥首義史料上,先後完成了《丙午湖北黨獄匯紀》、《湖北革命知之錄》等書。他編書的原則,一是不請闊人作序;一是不向親友募印刷費;三是不鼓吹自己;四是不因同志小過而掩其大功。抗戰勝利後,張難先回到珞珈山。
民國三十五年,他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赴京出席國民大會。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中旬,張難先在參政會上提議:「要解決中共為中心,宜盡力討論此問題而商得一個為政府、中共所能接受的方案,和平解決。倘不如此,則此次參政會便無甚意義」。被人斥為「秦檜」。張難先自此絕口,一言不發。直到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張難先與李書城等人組織武漢臨時救濟會,維護武漢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中共建政後,年逾八旬的張難先已無心政事。當他得知黨和國家擬請他出任中央監察部部長一職時,他找到李濟深,說自己對共產主義知之甚少,難以承當監察重任,望李濟深轉達中央,另選賢人。他無心政務,卻熱心以自己的能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他先後策劃武漢東湖風景區,籌建「行吟閣」和屈原紀念館等文化事業。為此,他不顧年邁體衰,親自到北京琉璃廠各個古籍書店,並請郭沫若等知名學者協助收集有關文物。張難先還是畫家,他擅長畫梅,喜歡梅花「遇炎不趨,寒香沉沉」的高貴品格,並以梅花的傲然獨秀,不畏風雪持身律己。一九六八年九月十一日,張難先逝世,享壽九十有四,他以清白廉潔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
張難先夫人陳懿,字襄勤,育有七位子女,其中兩女早夭。
長子少勤、娶妻劉菊仙,少勤抗戰期間病逝於施南城外;有孫銘玉,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當選為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被授予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娶妻傅蟾珍,夫婦二人還發明一種國產滲灌管,并申請了技術專利;孫女銘淑,一九六六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葉淺予、李苦禪等大師,曾為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美術出版社副編審,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女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次子澈生,復旦大學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後辭職做父親專職秘書。育有四女二男,孫女靈毓,天津大學畢業,解放軍總裝備部工作,現居北京;孫銘渝,曾在武漢肉聯廠工作,後支邊赴雲南工作,現居武漢;孫女銘歌,一九六七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造船系,一九七六年調回母校任教;孫女銘原,一九六五年郵電學校畢業,分配到武漢市電信局工作直至退休;孫銘武,曾在武漢手表元件廠、家具廠等單位工作;孫女銘理,下鄉知青,返城後曾在辛亥革命博物館工作,現已移居美國。
長女端君,適黃岡之林幼香君,抗戰前曾在南京市政府工作。有外孫林上元、春元、泰元等。林上元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黃埔同學會會長。次女肖瑜,適江陵之張倉祥君,抗戰期間曾在國民政府銓敘部任職。外孫張鄰素。三女泳平,字漢民,適四川之倪文木君,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在中央銀行工作,曾在三反運動中被誣陷,後於成都市人民銀行服務。倪文木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抗戰期間曾任自貢新聞社主筆、在自貢《川中日報》和武漢《大剛報》供職。(權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