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會幹部合影(一九○五年於武昌)
第一排右起:董杰、喻祿、徐竹林、羅子清。
第二排右起:劉靜庵、盧保三、陸費逵、朱元成、
吳兆麟。
第三排右起:李勝美、馮特民、范騰霄、李亞東、
黃家麟。
第四排右起:胡蘭亭、范鴻勛、潘善美、方柏年、
劉復基。
學優善文 范鴻勛
范鴻勛,字尚立,湖北鄂城人,六歲入私塾讀書,先後師從七位先生。在私塾讀了七年有餘後,他離開家鄉,前往武昌省城投考學校。進入湖北省武昌南路高等小學堂讀書。在這裡,他開始從事革命活動。一九○四年,他與劉靜庵、曹亞伯、胡瑛、張難先、時功玖、呂大森、朱元成等人一起組建了科學補習所,以「研究科學」為名,以「革命排滿」為宗旨。地址先設在武昌多寶寺街,後遷至魏家巷一號。呂大森被推為所長,胡瑛為總幹事,曹亞伯任宣傳,時功璧任財政,宋教仁任文書。
科學補習所對外宣稱是補習學校,招收在校學生課餘補習,暗中則作為革命黨人的活動機構,對願意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和會黨分子進行教育,然後送入新軍中接受軍事訓練。據范鴻勛回憶,科學補習所因事洩,於一九○四年十月,被清政府查封,遂告失敗。劉靜庵為避風頭,藏匿於武昌候補街聖公會內。科學補習所停辦後,劉靜庵、曹亞伯等又發起成立了日知會。范鴻勛「以弱冠未屆之齡」加入日知會。因其善文,曾與姨表胡仰三次上書當時的總督張之洞,說以舉義。此舉被日知會同仁大加贊賞。後來,范鴻勛「自立門戶於省城,租客棧四處,專聯合長江上下游革命志士」,並得到日知會好友范騰霄的幫助。一九○六年,范騰霄以留學日本海軍離鄂。范鴻勛親自護送他到達上海。
范鴻勛因苦於壯志未果,奔走於寧、滬、平、津、東三省等地,以實行聯絡之計,孤詣堅苦,以期達其志。武昌首義後,范鴻勛返回武昌,不久即奔赴長江中下游,聯絡策反獨立。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二日,他電催柏文蔚(烈武)南下,邀其共商策反事宜。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范鴻勛等人在上海會晤柏烈武。經商議決定,由柏烈武負責南京方面的策反工作。柏烈武到南京後,發現新軍多有槍無彈,不利起義,遂回上海,和眾人共同商議決定在上海牯嶺路開辦炸彈製造廠,由范鴻勛主持。當南京由起義士兵控制後,原鎮軍將領林述慶自稱都督。但因其不孚眾望,常與南京方面的其他將領發生矛盾。柏烈武與范鴻勛等人到南京後決議推程德全擔任江蘇都督,並由柏烈武與范鴻勛等人前往規勸林述慶。經各方面說,林最終願意移交權力。當夜十二點,范鴻勛等人將都督印於交給程德全。南京方面的紛爭得以暫時解決。
民國成立後,范鴻勛充任平政院書記官。後因袁世凱承認賣國的二十一條,他辭職南下,任廣東公署秘書,承辦中德宣戰,西南護法事宜。民國八年充任廣東軍政府內政部諮議。次年赴夔府,輔佐藍天蔚組織鄂豫靖國軍,任參事兼駐粵代表。第二次護法運動時,孫中山通電討伐曹錕,他與熊晉槐多方奔走,協助總司令孔庚組建湖北討賊軍,充顧問。民國十四年到河南,短期任過鄭州火車站貨捐科長、襄城縣長。民國十六年到南京,不久因胞弟范鴻劼被害,赴北京收殮。後出任湖北鄂城縣縣長、湖北省民政廳禁煙科長。還曾先後擔任過福源紡織公司文牘主任、武漢商會秘書、省民政廳視察員、田糧處督導員等職務。范鴻勛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與熊晉槐等一起工作,住漢陽柏泉,公開身份為私塾教師,曾與鄂城一帶活動的新四軍聯繫過。其後,在武昌縣創辦學堂,暗自進行秘密活動。
抗戰勝利後返省城。民國三十五年,在鄂城第九次參議會議,范鴻勛被公推為臨時主席。後任過武漢商會秘書,漢口燧華火柴公司秘書、武漢市民調配委員會幹事、組長。期間,曾充任國民政府湖北省政府顧問數月。
辛亥首義同志會成立後,范鴻勛加入其中,當選為候補理事。一九五○年,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員會編纂員,後調任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六十六周年時,范鴻勛參加了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武漢市委統戰部舉辦的座談會。一九八○年冬,病故。
族弟范鴻江於辛亥年春在保定入伍為教官。武昌首義時,他曾集合入伍生、隊員生,南下作戰。(朱俊豐)
參考資料:
〈私塾生活的回憶〉,范鴻勛,《湖北文史資料總第32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0。
〈日知會〉,范鴻勛,《辛亥首義回憶錄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編,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辛亥革命元老柏烈武的生平〉,胡錫疇,《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總107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部,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范鴻劼〉,楊存厚、王淇、陳志凌主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55卷》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范鴻勛〉,丁有國、姜斌主編,《鄂州市志》鄂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范鴻勛〉,《鄂城縣簡志》鄂城縣人民政府編印,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