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騰霄

生於:1883,逝於:1952
范騰霄先生,字瀛槎(ㄔㄚˊ),湖北利川城關人。
內容簡述

海軍宿耆 范騰霄

 

范騰霄先生,字瀛槎(ㄔㄚˊ),湖北利川城關人。自幼家境貧苦,其父漸平,縣衙差役,早年不幸落馬而亡;其母丁氏,居孀撫幼,以紡線為生。范騰霄從小天資聰穎,苦於家庭貧困,遂跟隨叔叔范漸陸習文讀書。范漸陸為當地名儒,精通古學、經學,且喜歡閱讀明末遺史及黃宗羲、顧炎武等關於種族思想的書籍。耳濡目染,范騰霄的種族革命思想由此而發。

 

一九○一年,范騰霄中秀才,次年春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豈料學校因故開學延期,范騰霄所帶錢款已維持不了旅店生活費用,於是投入湖北護軍馬隊第一營,時管帶為黎元洪,黎見他學識頗精,且文筆超群,遂委以文書一職,請他講授國文兼翻譯相關書籍。後因張朗村之故結識劉靜庵,范騰霄對其十分欣賞,向黎元洪力荐其入伍。

 

一九○四年春,范騰霄考入將牟學堂,次年入湖北武高等學堂,畢業後充任湖北新軍第二十九標見習官。在此期間,范騰霄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先與劉靜庵、呂大森等人共同組建革命團體「武庫」、「科學補習所」,後又成為日知會首批會員,成為會中骨幹,擔任幹事一職,繼而動員南路小學堂學生將近五百名入會。

 

一九○五年冬,范騰霄被選赴日本學習海軍。一行七十人由北京取道上海前往日本。抵日後,范騰霄先入遞信省所屬之東京國立商船學校學習航海術,為期四年,包括預科兩年、本科兩年。商船學校畢業後,范騰霄又分別入橫須賀軍港之海軍砲術學校和海軍魚雷學校各學習一年,補充學習海軍專門學術;又經過半年的入艦實習後,范騰霄正式從上述兩校畢業。在日本學習海軍的同時,范騰霄一方面發揮他的文筆優勢,主編《海軍雜誌》,積極為《湖北學生界》撰文,並編寫《甲午海戰史》;另一方面大力奔走,盡己所能宣傳革命。

 

早在途經上海時,范騰霄便得吳嵬函介宋教仁。抵日後即前往面見宋教仁,後經宋引見得識孫中山,因而加入同盟會,並任同盟會湖北分會交際專員。范騰霄本為日知會幹事,現又加入同盟會,兩革命組織關係日益密切。在日期間,范騰霄與劉靜庵經常進行書信往來,劉靜庵向他告知湖北革命的進展情況,他則不斷向國內革命黨人介紹國際形勢,並定期把革命黨人在日本創辦的諸如《民報》、《革命軍》等進步報刊寄回湖北,還將自己在學校中的積蓄也資助給革命黨人。據記載,范騰霄曾一次用半價購買了四千份《民報》寄回武漢。雖身在異國,但范騰霄自身的革命熱情及對湖北軍學各界革命運動之關心卻絲毫未減。

 

一九一一年武昌首義之時,正值范騰霄畢業之際。為了積極響應湖北革命,他與同班同學李育仁不待酒宴結束,即赴車站購票歸國。十一月二十六日抵達武昌,時值陽夏保衛戰後期,漢陽失守。范騰霄雖未能參加辛亥武昌首義,但他卻用自己的軍事才能於關鍵時刻挽救了武漢局勢。

 

范騰霄於武昌文昌門上岸後,直接前往軍務部訪舊相識,當夜得與牟鴻勛長談。次日由牟引見黎元洪,黎元洪見之非常高興,恰逢即將召開軍事會議,遂請他列席。會上,黃興首先報告漢陽失守情況,認為漢陽既失,武昌防守也將不易,建議放棄武昌而改東攻南京。黎元洪隨即發表言論支持黃興的決策。這一建議遭到在場眾多與會者的反對,雙方爭論不下。面對這一情況,范騰霄隨即起身發言,反對放棄武昌東攻南京的主張,並從當前形勢和地理條件陳述了武昌應守而不應棄的三點理由,簡言之:首先,武昌為首義之地,革命心腹,眾心所向,守則勝,棄則潰,舉足輕重,事關全局。戰略實重於戰術遠甚,屋宇可毀,人心難摧,援軍將至,指在日下。其次,武昌距南京一千四百餘里,千里饋糧,士有飢色,不待我師之至而南京已下,即如未下,而指揮之權誰屬,意氣之爭難免,影響攻勢,亦非淺鮮。再次,重視腹心之南京,輕棄首腦之武昌,勢必危及民國前途。說到動情處,范騰霄即大聲呼吁:「請贊成死守武昌者起立舉手!」人心都被鼓舞,會場歡聲鼎沸,大家紛紛鼓掌表示對其發言的贊許。會後,保衛武昌的戰略決策終被制定。

 

會議結束的當晚,范騰霄便積極向軍政府獻策。他先見大別山附近敵我參雜,且敵軍防備不嚴,希望由他帶領五百人夜襲敵營,但軍令部長杜錫鈞以無隊可派,無庸此冒險行為為由拒之。後又見清海軍軍艦停泊於陽邏卻不上泊武漢,經考察得知與清軍沿江所置的工事、砲壘有關,遂建議由他率五百人襲取其砲位、奪其砲,以破壞其全部工事,使我軍多一層保障。誰料軍令部仍以此行為甚為冒險為由再拒之。兩策均未得到認可,范騰霄也無他法,惟有嘆息。

 

十一月三十日晚,范騰霄又遇黎元洪欲棄城而走之事。范騰霄聞之力勸黎留守武昌,黎決心要走。他自知憑借一己之力難以挽回,便告張振武、鄧玉麟、甘績熙、丁復,由甘、丁二人看守,以阻止黎元洪出逃。十二月二日晨,黎元洪退守葛店,范騰霄聞訊後又趕至王家店附近,黎元洪以致俄、英領事和袁世凱函交范,令其速速送往,范始參與停戰議和事宜。

 

因外人斡旋停戰,黎元洪遂自葛店返回寶通寺。聞有日人願以廉價出售軍火,黎元洪詢問范騰霄意見,范認為和議不過緩兵之計,加強軍備才為當務之急,積極贊成購買軍火增強軍事實力。於是,在逗留武昌九日之後,范騰霄被黎元洪派往上海購買軍火。

 

范騰霄居漢期間正值清軍反撲之際,雖說他的建議多不被採納,中途黎元洪更一度欲棄城他走,但范騰霄仍積極與稽查處人員深入各個陣地及江面進行觀察,部署戰鬥,並親自指揮。

 

十二月四日,范騰霄搭輪東下,赴上海置辦軍火。離漢前,軍務部長孫武許諾置辦軍火的錢款隔日即到。抵滬後,日商定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范急忙發急電詢問匯款事宜,卻杳無音訊。約半月後,有兩位日人持孫武親筆信找到范騰霄,告知日本政府及商界願無償提供大批軍火,希望武昌政府派人前往橫濱督運。范騰霄見是孫武親筆信,旋即隨日人東渡。抵日後,范卻被告知這些軍火並非無償饋贈,而是需要現金。

 

范騰霄再次往國內發急電催促貨款,仍然是石沉大海。無奈之下,范騰霄乘船返回上海,這才知道原來張振武已將用以置辦軍火的貨款提取至滬,希望與黎元洪決裂,再度革命。張振武欣賞范的才華,力勸其留下助一臂之力,范婉言拒絕,並返回武漢。

 

回到武漢後,范騰霄再與黎元洪商討購買軍火一事,黎元洪認為錢款既無,軍火也就不予再辦。范騰霄失望之餘,也逐漸了解黎元洪不足與有為。於此同時,黎元洪也因范與革命黨人過從甚密而有所忌諱,兩人遂逐漸疏遠。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元年夏,范騰霄任湖北將校補充團副團長,後改任講武堂監督。臨時政府北遷後,同年冬赴京任參謀本部上校科長一職,曾籌劃建立中國海軍,但因種種原因籌建工作被束之高閣。民國四年,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規定武官上校以上級別的官員必須簽名勸進,范對此十分不滿,遂請假離職,返鄂從事護法運動。

 

民國七年,范騰霄被保送再度赴日留學,在日本海軍大學學習海軍戰略戰術,為期三年。二度留日期間,范騰霄著有《萬國海上權力史》一書。民國十年畢業回國後供職海軍部。民國十三年,范騰霄作為京官索欠薪的代表前往洛陽求見吳佩孚,深受吳賞識,十月隨吳佩孚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擔任軍事參議、海軍副主任、海軍艦隊第一隊司令兼代理總司令等諸多重要職務。民國十四年任東北海軍學校教育長。次年年任襄陽道尹。

 

北伐運動期間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高級參謀。爾後歷任施鶴七屬清鄉主任,南京總司令部上校參謀兼陸軍大學教官等職。民國十八年之後則仍在海軍部供職。民國三十五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參與制憲。隨後轉入教育界,先後任教於武漢水運學院、漢口私立法學院、育杰中學、海軍學院、交通學院。

 

中共建政後,范騰霄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後又被選為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服務於政界的同時,他還曾主編《海軍季刊》雜誌,著有《辛亥革命實錄》。一九五二年六月十八日病逝於武昌,終年六十九歲。

 

范騰霄有女素薇、精華;子范皇華。其生前所撰自傳手稿由家屬交予辛亥革命研究相關人員,是為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郭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