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舉義

發佈時間:1911-12-12
 

八月武昌倡議,各省群起響應,山東黨人均紛紛歸來,積極活動。又聞清廷向德國借鉅款,以山東全省土地作抵,群情益形憤慨。遂於九月十五日(國曆11月5日)在諮議局開會,預備獨立。惟以當時群眾多數為學生,思想幼稚,而丁世嶧提出向清廷要求八項,如不答覆,即宣告獨立,眾無異議,遂獲通過。嗣京官夏繼泉等回省,結合黨人謝鴻濤、侯延爽、王訥、丁惟汾、丁世峯、周樹標等,改組為保安會。至二十一日(國曆11月11日)公舉清巡撫孫寶琦為臨時總督,宣佈獨立,夏繼泉任巡警道。惟山東駐軍第五鎮為北洋軍隊,其協統賈某贊助革命,但懦弱無能力,袁世凱得以乘機破壞,密派皖人張廣建、吳炳湘來東運動,取消獨立。目的既達,張被任為布政使,吳任巡警道,搜捕黨人,不遺餘力,故黨人多逃往商埠。有宜春軒者,乃黨人所設之秘密機關,有于三連夫婦(雪岑)、劉浦霖、藍玉昌等秘謀起事,為張、吳偵悉,派兵抄捕,藍玉昌死,劉浦霖、王鳴雙受重傷,臧文、孫紹周等均下監獄。於是黨人大憤,有劉梅五、徐炳炎、王毓芬、姜華庭等謀以炸彈先斃吳炳湘,以便起事。不幸未中,僅斃其衛從,徐、姜均負重傷。袁黨大憤,搜捕甚倍。黨人乃散在各處,仍繼續進行不衰。至十月二十二日(國曆12月12日)乃有煙臺之舉義。

 

煙臺一埠,處山東半島之中樞,為津、沽之門戶,南北要道,交通四達。在黨人運動時代,往來各地,無不經此。迨武漢起義,寄居海外者,紛紛回國,雲集於煙之機關部,謀所以響應之策。事前由同志對於本地海陸軍營,早有運動。東山有清警衛隊二營,海軍練勇一營、海防一營,除警衛隊統帶鄭汝成不表贊同外,餘均秘密加入。

 

十月二十二日(國曆12月12日)晚,群聚渤海報館,由王耀東、李鳳梧、宮仁山、宮錫恩、宮錫德、楊新亭、張彥臣、丁訓初、李世元、李旭堂、田芝貴、蕭什生、王錫之、孫嘏臣等公同決議,由玉皇頂直撲海防營。該營長董保泰事前預為表示歡迎,遂將所部點齊,放槍兩排,直攻入清道署。道員徐世光聞聲逃避某外人家,黨員再用電話召集東西砲臺警衛隊等,整隊進街。二十三日(國曆12月13日),鄭汝成逃。黎明各商戶同時易幟。大清銀行存有現銀八十萬元,紙幣十餘萬,提出各發軍警餉一個月。時崛起一隅,環境極危,適有舞鳳兵艦王傳炯由天津開來,同志以未諳崛起一隅,環境極危,適有舞鳳兵艦王傳炯由天津開來,同志以未諳軍事者居多,公舉傳炯為司令。傳炯本非黨人,大權入握,即與孫寶琦暗通聲氣,意圖反側。以黨眾紛聚,未敢一逞,而同志意見不同,情勢益居險劣,遂公推王耀東、欒星壑、劉琴堂赴滬請兵。一方面迫傳炯出兵西進。詎於某日晚,全體黨人在毓才學堂開會,傳炯及警察總辦趙英漢等欲為一網打盡計,邀功於清室,遂率軍警圍攻一夜,天曉始由外人保護出險,避入日本使館。時孫寶琦之假獨立已取消,袁氏派張廣建撫東,砲兵標統張樹元為膠東兵備道,帶兵東攻。滬上得電,遂開同鄉會,公推丁惟汾、蔣洗凡、王耀東、欒星壑等,請滬都陳其美火速派兵,當允撥滬軍三千,以劉基炎統帶前往。

 

▲山東獨立慶祝會

 

政府並派胡瑛為魯軍都督,時瑛方為南京議和代表,不能即往,乃派杜潛為代理都督,帶兵先行,載以商船六艘。又派海軍海籌、海容、建威、豫章、通濟等艦,護送北上。杜潛於元年正月抵煙,局勢為之一變。王傳炯於事前逃往北京。先是,在煙黨人被攻脫險後,徐鏡心、邱丕振、連紹先等先後克復登郡、黃縣等處,於是革命基礎漸臻穩固。未幾,胡瑛到埠,以虞克昌為警備隊統帶,以補鄭汝成之缺。次日軍府重行改組,委張學濟為秘書長,王培煦為民政司長,李惺齋為財政司長,邱倫璋為交通司長,欒星壑為司法司長,蔣冕為南山軍務司長,連紹先為魯軍司令。是役也,由京、津派來之同志張暄、張競生等,亦與有力焉。(鄒魯)

 

(摘錄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