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光復

發佈時間:1911-11-24
 

辛亥革命,戰事雲興,而南京與漢陽之戰,實為成敗之樞紐。當蘇、浙兩省獨立響應革命軍後,南京紳商亦議獨立,為將軍鐵良、提督張勳所持,不果。革命軍既挾有長江之勢,必須攻下金陵,基礎始固。故銳意進攻,而清軍於城外之幕府山、烏龍山、老虎山、天保城、雨花台,城內之獅子山、富貴山、清涼山等處,皆佈置巨炮。兩江總督張人駿自武漢起義後,即嚴為戒備,陸續調集張勳所部江防營,分紮要隘。

 

時張勳恣意搶掠,殘殺剪髮青年,此等舉動,愈足以激成革命,於是諸路民軍趁時而起,是為蘇浙滬聯軍,子彈由上海配置完備,會攻金陵。總司令徐紹楨,蘇軍司令劉之潔,浙軍司令朱瑞,鎮軍司令林述慶,滬軍司令洪承典(或作承點),濟軍司令黎天才,齊集鎮江出發。時吳淞軍政府派出會攻南京之光復軍三千人,先行佔領烏龍山,逼南京。蘇軍則由都督程德全,親率馬、炮兵兩大隊,憲兵一隊,大炮四尊等,全隊抵句容。皖省則派兵一標。由蕪湖進攻南京下關,江西則派兵千人,由廣德進攻南京秣陵關,再進雨花台。兩省軍隊,於十月初二日(國曆11月22日)開拔前進,並發電報告聯軍司令部,由鎮江進攻江寧之聯軍,計湖、滬、淞、蘇、揚、鎮等處,前經助戰者,不下三萬餘人,自京畿嶺、下蜀街、龍潭、高資一帶,皆為民軍駐紮先鋒隊。時張勳困守孤城,約鐵良守城,彼則專理軍事,并移駐勸業會場,指揮部下作戰。

 

初四日(國曆11月24日),浙江聯軍共推程德全為海陸聯軍總司令長,駐高資。前鋒隊至棲霞山,是日晨,兩軍戰於孝陵衛一帶,張勳親率五百人出城督戰,王有宏、胡鎮、趙會鵬各率數百人從之。民軍奮勇異常,濟字營尤饒勇善戰,浙軍從右方包抄,張軍大敗。

 

初五日(國曆11月25日)江浙聯軍復進攻,是晨佔領幕府山砲台。浙軍自初四日(國曆11月24日)派一部隊,連合黎軍,攻取烏龍、幕府兩山炮台之後,乘夜佔據馬群附近要隘,掩護本隊開進。翌日大部隊自東陽鎮向馬群前進,張勳派步隊五營邀擊,午後一時,浙軍先頭步隊已與敵人接戰,清軍大受夷傷,向孝陵退卻,浙軍追擊之,午後二時,浙軍即進至孝陵。

 

又初六日(國曆11月26日)晨,江浙聯軍以炸藥攻朝陽門,未克。午前五時,敵步兵五營,炮兵一營,向民軍攻擊,戰至日中,戰線擴張至四千米達之廣,自晨至夕,鎗砲聲不絕,約在九時許,民軍與張軍戰於孝陵衛,張勳及其都將三人督大隊,分四路出城迎戰,獅子山炮台亦燃炮相應,張軍大敗,損失千餘人,退入朝陽門,降聯軍者五百人,聯軍既佔守烏龍山、幕府山,遂進逼神策門。蘇軍向雨花台進攻,清軍傷亡甚重,民軍襲攻獅子山炮台,決死隊將山上軍裝庫炸燬,俾清軍無軍械可用,而幕府山炮台亦向城內獅子山及北極閣等處遙擊,多命中。

 

初七日(國曆11月27日),江浙聯軍因既得幕府山,遂以炮毀北極閣、富貴山、儀鳳門、太平門等處,艦隊佐之,張軍死傷者三千餘人。而孝陵衛、獅子山、雨花台既為聯軍所佔領(獅子山炮台兵士早受民軍運動),鎮軍復自雨花台炮擊堯化門,張軍稍稍退,徐紹禎親統浙軍及濟軍,由麒麟門,攻入太平門,張勳之兵死者二千餘人,徐州鎮胡令宣被轟斃,民軍死傷者六百餘。夜,民軍攻神策門,張勳由南門逃出,張人駿、鐵良匿於某領事署。

 

是役也,聯軍分三路進兵;一在聚竇門外;一在朝陽門;一在太平門,卒己疑兵制勝,張軍大敗而潰,投降者亦千餘人。民軍左翼以蘇軍居多,佔領雨花台後,即炮擊洪武門,清軍還炮,民軍死者約百人。初七日(國曆11月27日)晨,清軍放棄洪武門而走。民軍右翼則以吳淞軍居多,屯於幕府山之後,由該山炮轟北極閣炮台,總督署、將軍署,及明故宮等處,北極閣廟脊亦被摧毀,是役係用二十四生的米達大炮,故城內損失甚巨。自初七日民軍佔領紫金山,城外全境已入民軍之手。初十日(國曆11月30日)聯軍由孝陵衛出發,直逼天保城,民軍自佔孝陵衛、獅子山後,分三路攻城,圍而攻之,竟日大戰,是夜佔領天保城。紫金山為攻取南京必爭之地,清兵駐守者,騎兵四百,江防兵一營,炮十餘門,機關鎗四尊,初十日,鎮軍滬軍皆陣於太平門外,以炮直向天保城射擊,浙軍用全力進奪紫金山,清軍列隊天保城死拒,血戰三晝夜未下。

 

▲江浙聯軍占領紫金山砲轟南京城

 

十一日(國曆12月1日),鎮、浙、滬諸軍攻克天保城,張人駿、鐵良派人乞和,要求四事:(一)不傷人民生命;(二)不殺旗人;(三)准令張勳率所部北上;(四)准令張人駿、鐵良北上。徐紹禎以一二四件均可允許,惟第三件萬難應允。遂亦開列四事,自英領事轉告:(一)張勳暫拘一室,俟臨時政府成立再釋。(二)張勳所部釋械徒手出城。(三)由聯軍派員監視將張軍遣散。(四)張勳曾搜刮庫款八十餘萬,須責令繳出。至十二日(國曆12月2日)尚無答覆,時紫金山既為民軍佔領,十二日蘇軍遂進取雨花台,攻入南門,鎮軍攻入太平門,張勳自聯軍圍城後,即駐北極閣指揮戰事,此時勢窮力竭,不得不出於走之一途,乃率殘卒二千人,出漢西門,走徐州(藩司樊增祥及司道各官已先於九月間逃匿)。民軍整隊入城,維持秩序,張勳部本營地,民軍佔領之,分兵屯駐,以禦南下之清軍。

 

此次革命軍之成功,可云天意與人事交相濟美。當民軍佔領幕府山炮台後,張勳即命獅子山炮台發炮轟之,詎炮兵心向民軍,又以兩炮台均屬湖南人,不欲自殘同類,故所發之炮,祇轟及幕府山麓,或僅至半山,或越山而過,訖未命中。張勳所親信之准軍偵悉之,密以告張,立斬炮兵一名,乃易他炮兵,仍如故。十二日(國曆12月2日)晨,獅子山炮台懸白旗,表示降服。

南京穩固,聯軍將領公議將蘇州都督移駐江寧,以資鎮守,而鎮江林都督復與各軍將領會商,歡迎孫中山先生來寧就大總統任,迄南京政府成立,而光復南京之大功告成,寧屬各縣亦一律歸附民軍矣。(陳春生)

 

  (摘錄陳春生《辛亥江蘇光復記》原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