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山西起義紀實

發佈時間:1911-10-29
 

豫、晉、秦、隴四省之同志,為北方革命勢力之聯繫起見,在東京組有「四省協會」,名為以鄉誼集合,實則以主義團結。當辛亥三月香港統籌部發動廣州革命之先,長江流域中部同盟會,黃河流域四省協會,均密令各省同志,相機回國,及黃花岡慘敗,皆蟄伏不動以待機。王用賓亦其時返國,因緝案未消,匿居京地,忽接家電,謂其父病重,由縣紳保出治療,不受勸阻,冒險而歸。旋以各方敦促,飲泣別父,與張起鳳、尚德諸同志於中秋後渡河。抵洛陽,武漢發難已數日,抵鄭州兵車絡繹南下,黃河兩岸皆禁衛軍守之,盤查甚嚴。適憲兵中同志告以山西督練公所會辦溫壽泉同志解送槍彈在此,乃附名於其護照,過河而至石家莊,督練公所委員常子發同志(常名樾,後太原敗走,聞河東軍政府由河北越太行而往,至史村鎮為巡防隊殺害甚慘)亦在此,即密議太原事,咸以新軍中同志不少,但有槍無彈。王謂余在家時,李秀同志(李字峰仙後因招待秦軍入河,為巡防隊誘殺於猗邑中杜鎮)新自陝歸,告以陝軍醞釀成熟,大局有變即發動。陝西動手,太原料不敢留新軍而派防營去守河,子彈一發,便可舉義,計略定。諸同志入晉,王不便同往,乃入京。迨九月初一日(國曆10月22日)西安果動,晉撫果派新軍第一標防西河,於是月初七(國曆10月28日)晚領到子彈,次日晨即由該標第一、二營發難。

 

▲辛亥革命時代的太原城

 

太原新軍一混成協,第二標統閻錫山駐城內,第一標統黃國樑駐新南門外;閻是同志而黃非,黃部第一、二營中多同志,西安既動,調新軍防河,令下,黃標統與軍需官南桂馨,已出發底祁縣,催軍甚急,李鳴鳳、杜義、榮炳、陳漢閣、葉復元、常子發、李成林、楊芳浦諸同志日夜奔走,僉以時不可失。先是一標二營之前後隊隊官王嗣昌、張煌皆同志、楊彭齡同志又自山東來,混入二營為頭目,便與各隊頭目接近,並密結一營頭目王澤三同志等,已將革命主義,遍溉於兩營下級幹部。迨初七(國曆10月28日)晚,由出獄後自豫、陝新返之張樹幟,出城同王澤三將一營各頭目聯合宣誓,然後與後隊隊官應瑞九見習官高麗江兩同志,逼使營副苗文華贊同發令;因營長白鶴庵不在營中,同時派高麗江與二營接洽。適二營楊彭齡、張煌、王嗣昌等已準備齊楚,並取得姚營長以价同意(姚非同志);砲兵方面,排長于鳳山同志等已將營長張厚天看管,與一二營行動一致,於是推姚為司令官,分兵三支,齊伏新南門外,拂曉奪門入城,派苗文華率隊攻滿洲城(滿城駐旗兵五百人由城守尉統率),于鳳山砲隊輔之,崔正春率隊佔軍裝局,楊彭齡、張煌等率隊直攻撫院。不數時而滿城旗兵,從小東門逃潰,巡撫陸鍾琪,協統譚振德皆授首矣。二標閻標統聞槍砲聲,始令其營長喬素、張焴堂等以保護為名,分兵向撫院、藩庫及子彈庫、官錢局,一面在九仙橋防堵駐城之巡防隊;同時溫壽泉亦帶陸軍小學之學生隊張子奇等,楊芳浦亦帶警局消防隊齊赴諮議局策善後。議長梁善濟主選舉,各同志力主推舉。以閻錫山軍職較高,且屬同志,推為都督,推溫壽泉為副都督,姚以价以首功,推為全省總司令,及日率步砲全軍,防守娘子關。是夜一標三營營長熊國斌,密布隊兵於都督府旁,謀反革命不成,斃之。其隊兵潰而搶劫,保護藩庫之馬開崧騎兵亦劫庫,秩序幾大亂,幸閻、溫等帶兵攔街截殺,得以戡定。此後省城治安,悉由張子奇支應,遴所編之各校學生隊維持,而杜上化之總參議,常子發之副官處長,陳漢閣之糧餉總辦,葉復元之正太路運輸司令,其緊急處置一切,尤為得力。

 

閻、溫就職後,立派人附書於裹腳內,來京請王用賓、景定成回太原。其時蔭昌督近畿新軍防豫南,直隸僅第六鎮吳錄貞一部駐保定;又調關外第二十鎮張紹曾部一協駐灤州。清廷聞山西革命軍進駐娘子關,震顫不堪,即任命吳為山西巡撫,移兵石莊進討。吳乃同志,張部下亦多同志,畿輔空虛,正好東西夾擊遂有組織「燕晉聯軍」之議,擬以吳為大都督,閻、張副之。王以此關係大局,重於晉事,又恐閻、姚與吳有隔閡,囑景先歸,吳亦派何遂、王秉哲等到娘子關接洽。旋吳到關與閻會面,因其統六鎮未久,為鎮懾反動,需晉軍一團厚其勢;不料晉軍遲到,吳先為人刺殺於車站之司令部。吳為人雄才大略,不事戒備,曾謂「清已不成問題,老袁不除,吾黨將與有十年戰爭。」先是袁在洹上,利用革命四起,清室張皇,賄通慶王,運動起復,乃有起用袁世凱,授以組閣之命。王知有異,急往,車至正定,一、六兩鎮交鬨,鐵路折斷。蓋吳已為袁賄使其騎兵營管帶馬蕙田擊死,乃十月三日(國曆11月23日)事也。車不能前,退匿保定。又三日車通,在石莊眼見袁之專車北上,井涇口為第三鎮封鎖,已無路入太原,王乃繞豫境越太行而返河東。

 

王用賓到河東,即在運城召集各屬仕紳,組織「河東紳商議事公所」。各地同志及有聯絡之會黨,聞王歸,紛紛集合,聲勢日大;河東兵備道余楶,亦斂氣垂手而不敢動。且依王意,通令各縣辦民團,於是不日成立「蒲解兩屬民團」,得團兵數千人,合運城管世英所帶鹽捕營七百人為基本力量;一面派新出獄之張士秀同志,赴陝接洽井勿幕、陳伯生所部援河東;一面派郭曉光同志赴并請彈藥。閻、溫知王返,乃電告曰:「公推兄為河東兵馬節度使,速聯合秦軍,光復河東,並派葉復元、李大魁帶兵南下。」平陽鎮謝有功之巡防營,本調防西河者,聞此訊急調回,與葉、李所部相持隘口,轉為秦軍開門戶矣。及十月廿三日(國曆12月13日),娘子關陷落,閻督與趙戴文,以掛白旗為官兵不滿,倉皇入省,改裝北走,太原遂致不守,前線潰退之兵,為溫壽泉、楊彭齡、李岐山陸續收集,統帥而南,消息傳到,人心動搖,王獨鎮定如恆,曰:太原失則河東可得,果爾楊彭齡所部與葉復元先遣軍,合而抵河津,秦軍亦將東渡。乃派蒲屬民團總部韓映斗同志備船隻,王自潛往河東調兵。至則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溫壽泉、景定成已過陝,楊號令不行,是夜亦走;王乃立主發兵,與臨河秦軍,並力而下運城,組軍政府,革命始有轉機,李鳴鳳、王英侯、張起鳳、郭朗清、臺授民、吳匯之諸同志齊贊成。迨兵到離運城廿餘里之北相鎮,秦軍已入城,於是組織「河東軍政府」。王主不設都督,並派張復生同志。迂道赴晉北迎閻,眾推王以兵馬節度使兼民政長,分設三處四司,以王平正為秘書處長,李文楷為軍務處長,許鑑觀為鹽務處長,陳可均為財政司長,張端為司法司長,尚德為交通司長,孫克信為總務司長,並以邵修文為高等審判廳長,薛篤弼為運城地方審判廳長,暫不採檢察制,又以嚴慎修為興業銀行總理,曹德源為運城警察局長,李復佐、關炳祥為鹽池東西兩場官,各縣縣長亦皆選同志任之,軍民財警,均在王手,故地方不擾,而餉需無缺。然後同井勿幕、陳伯生、井崧生、岳西峰及河南代表王北方,商組「豫晉秦隴聯軍」,擬與潼關秦軍張鈁部,豫西劉翠軒、王天縱、劉鎮華所招集者,東下鞏、洛,以截擊清軍南下之背。議方定而陝西危急,飛調陳、井回援。山西以三鎮盧永祥之兵過韓侯嶺,趙倜之毅軍攻茅津渡。李鳴鳳之陸軍,張士秀之游擊全軍,亦忙於北嶺南河,分頭抵禦,兵少械窳,但奮勇可用,且與豫西、陝東夾河為犄角之勢,以南北消息隔絕,直戰至共和宣布後月餘始止,牽制甘軍、毅軍各省防軍及北洋陸軍六鎮之半於北方,使不得傾巢南犯。西北同志之艱苦奮鬥,影響於民國之成立,亦不在小也。(王用賓)

 

(摘錄《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篇第三冊-各省光復(上)》轉引自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庫藏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