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西曆1911)三月,廣州革命雖然失敗,而革命黨人,嗣後活動益力,自新任將軍鳳山被刺,廣州文武官吏,無不深居簡出,畏懼黨人。迨至武昌高舉義旗,沿江各省多已響應,而廣州省會,謠啄繁興,文武官員,但求能全性命,莫知一切設施。在省黨人,乃即乘機鼓動紳商各界,於九月十八日(國曆11月8日),假文瀾書院集議,決定脅迫總督張鳴歧宣佈獨立。張知大勢已去,初有允意,旋聞武漢黨軍受挫,立召龍濟光入商,頗欲拿辦黨人,然龍正欲取張自代,需挾黨人以自重,議故未決。
此時水師提督李準為全身家之計,已與黨人通款,於是在省及附近黨人鄒魯、何克夫、朱執信、姚雨平、潘達微、葉夏聲、劉一偉、陳鐵伍、陳逸川、羅張、陳壽田、莫紀彭、高劍夫、陸蘭清、關仁甫、李福林、黃明堂、周之貞、胡毅生、李大德、楊萬夫等,以省外各屬,如惠州陳炯明、鄧鏗、洪兆麟,前山任鶴年、林警魂,以及謝良牧、王和順、周康、石錦泉等,均已部屬妥當,伺機舉發,省城亟應首先發難,以壯聲威,乃一面督促紳商,繼續集議於諮議局,務達迫張獨立之目的,故當場議決辦法十條,其最重要者兩條,即(一)公推張鳴歧、龍濟光為正副都督,竊謂不但可免糜爛地方,且能使各屬及廣西迅速響應;(二)為釋出被禁黨人黎蕚,因其曾與駐紮香山、前山、惠州、肇慶等處之任鶴年、林警魂、何克夫、莫紀彭、謝良牧、曾傳範、隆世儲、賀蘊山、洪兆麟、徐連勝等部,確有密切聯絡。嗣於宣統元年,黎與楊得標等,雖因事機洩密,被禁南海監獄,但仍與任等時通消息,此時若將黎蕚釋出,當收極大效果,故即立至南海縣署,勒令釋放黎蕚、楊得標、羅樹蒼、黃忠漢、吳汝開、黃忠棠諸人。一面不顧生死,盡力進行,務得首先光復。
故廣州革命空氣,頓時緊張,聲勢陡然浩大,而張鳴歧、龍濟光皆不願就正副都督,其他文武官吏,見勢不佳,多已逃走,秩序由是紊亂,人心非常動搖。龍濟光乃率濟軍,集中撫署,勢欲捕殺黨人,自任都督。黎蕚既已出獄,詢悉一切計畫,即謂張、龍兩氏,如任都督,絕非黨人福音,亦為人民反對,因往撫署附近偵察濟軍行動,見其戒備極嚴,深恐中計,乃與諸同志協商,臨時又約紳商,再開緊急會議,決定迎胡漢民、蔣尊簋為正副都督,即速獨立,免被濟軍之害。黎蕚又於深夜召集保亞、自強、中華等會主幹同志羅樹蒼、黃忠漢、朱永漢、譚鼎新、鄧承昉、甘貴丞、盧發生、王國柱、黃漢夫、李降甫、王佑湘、陳集賢、歐陽治、黃伯藩、馮伯翬、鍾智仁、蔡炳寰、張孝琳、張子敬、魯子明、彭名惠、羅祖武等,在桂香街三益棧密某舉義計畫,當場決定;翌日(即十九)(國曆11月9日)正午發難,以朱永漢所帶之陸軍警察預備隊,運使綏靖營及各衙署之衛隊,計數百人,為主力軍,即夜遣派多人,或與龍濟光聯絡,暗中探其態度,或與省城附近民軍首領及黨人,暗通消息,以備同時並舉;另派羅樹蒼赴肇慶,與增傳範、隆世儲聯絡;李降甫、陳集賢、何子湘赴前山,與任鶴年、林警魂聯絡;甘貴丞赴惠州與陳炯明、鄧鏗、洪兆麟聯絡。
黎蕚方將一切事務布置完畢,已屆十九黎明,即令派赴各處聯絡員,分途出發。不一時派與龍濟光聯絡之人回報,謂龍言談儼若無事,態度頗露張皇,約君單身正午赴宴,我輩若不先發制人,必被一網打盡。黎乃以與會同志所定之民軍統領名義,命令朱永漢率同所部嚴密監視龍之濟軍,毋許出動,動則必須死抗。同時曉諭保亞、中華、自強等會之同志,謂「欲光復山河,需以頭顱換取,今日大事之成,全在同志肯死,現以時巳正午,事機迫切,成仁成功,即在目前,本人既承各同志推戴,忝為首領,盼望切實接受本人命令,以一事權,而收如臂使指之效。」言畢毅然督率諸人,遙向天平街出發。
▲潮州民軍進攻府署
即至水師行臺,身先各同志,奔入衙門,收繳衛兵槍械,諸人蜂擁衝入,遂正式佔領水師行臺,義旗首樹於此。又命諸同志,分途收繳各警局、衙署槍枝,實力由是益足。至傍晚全城佔領,總督以下,亦均潛逃。於是黎以民軍統領名義,佈告安民,一時歡聲雷動,均相慶慰。是夕黎親巡城,安撫民眾,更至旗街剴切曉諭,令各居民毋自驚擾。
次日(國曆11月10日)惠州各屬同時光復,黎以全省大事已定,一面召集紳耆及七十二行商會,公推陳景華為警察廳長,維持市面治安,一面派代表羅洽霖、譚瀛偕赴香港,歡迎胡漢民。二十一日胡偕港紳十餘人,蒞省開大會,就都督職。遂組織廣東軍政府,並編北伐軍,第一師師長鐘鼎基,弟二師長蘇慎初,第一混成協統領張綠村,第二混成協統領任鶴年,第三混成協統領黎蕚,改編方峻,分批出發,先至南京,集中候令。陳炯明則率餘部駐省訓練,以固後方,此為當時光復廣州真相,及各屬響應大略情形。(程璟光)
(摘錄《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篇第四冊-各省光復(中)》轉引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庫藏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