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革命始末記

發佈時間:1912-01-08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潛伏各處,其曾受新學者,又多醉心光復之業,故長庚(原伊犁將軍,後任陝甘總督)所調用之人,若馮特民、郝可權、李夢彪輩,多為同盟會份子。武昌起義,革命同志曾約馮特民起為響應,時馮僅為協統部書記,其勢力甚微,未敢發動,約其友李夢彪運動陝派軍人,己則運動鄂派軍人,均無效。此辛亥八月間事也。會清廷有以杭州將軍志銳與伊犁將軍廣福互調電,眾聞變,謂時機至矣。蓋始之不成,以廣福待人厚,軍心未散故也。其實各官長入黨者頗多,相約分頭運動模範營及游勇,而與游勇以餉金,令其散佈謠言。然以廣福尚未去任,仍不敢發難。

 

未幾,志銳履任,陸軍協統楊纘緒,派參謀郝可權至精河縣迎迓,郝身懷手槍,意在乘機行刺,事被楊覺,將郝調回,更派執事官李輔黃(即李亞東)前往。郝亦偵知其調回之意,恐志銳到任,於己不利,乃辭職離新城(即將軍所居之城),至綏定縣從事秘密運動。志銳到日,長江各省形勢已變,消息傳來,人心浮動,風聲緊急,不可終日,環顧伊犁軍隊,俱由南北洋調來,疑忌之心,日深一日。於是將協統楊纘緒及各團營軍官兵士全行解散(多數士兵原由各蒙旗挑選),並擬將各軍官遣回關內,以絕根株。乃遲遲不發川資,各兵弁貧怨交集,益以黨人郝可權、馮特民、李輔黃等從中煽惑,遂全體加入革命團體。

 

是時有黃立中者,管理南庫軍火,亦暗中加入革命,軍心為之一壯。每晚集議於李輔黃家,並組織機關,公舉李輔黃、馮特民為幹事,乃分遣李輔黃聯絡軍界,李夢彪聯絡商界,馬凌霄聯絡回教,譚玉書聯絡哥弟會,原訂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國曆1月12日)起義,以未到期,而謠言四起,市民驚惶萬狀,乃於陰曆十一月十九日(國曆1月7日)在南門外砲營會議,到者計六十九人,名為鐵血團,定是晚十二時發動。因會場有錫伯(滿州之一部)兵二人,由水溝逃出,恐事洩漏,乃改於九時起事,臨時舉郝可權攻將軍署,馮特民攻北庫,李輔黃為總指揮,佔領東門,指揮城外軍隊入城響應(北洋軍官所帶者)。當黨人圖謀起事時,有春竹銘者,向志銳告密,志以城內外俱屬蒙兵,又有軍標五十餘,鎮攝有餘,態度鎮靜。

 

迨十九日(國曆1月7日)因會議時潛逃之錫伯兵,及軍標協陳甲福、都司馬雲亭,先後入告,志始加防備。一面向城內各旗兵發槍,一面商之陳甲福,令其轉告各兵弁,許以發給薪餉。不期轉瞬之間,砲聲四起,李輔黃先行佔領東門,隊伍陸續進城,各軍分至南庫領取子彈,軍實充足。郝可權率眾攻軍署,衛兵不敵,直入二堂,志銳始由後花園越牆遁入東街烏協領衙門。同時伊犁都統,及錫伯領隊大臣,額魯特領隊大臣,逃至城內新舊滿營。軍標知各防營大勢已去,乃相約保護市街,各不侵犯。惟北庫係在滿營正藍旗協領蒙庫泰範圍內,不肯交出,憑踞柵欄,開槍攻擊。革命黨不能得手,而舊式軍械及火藥悉在其中。其時城外各滿蒙練軍及綏定縣鎮標防營為數尚多,倘環起而攻,則革命軍勢極危險。

 

況伊犁城內,多屬旗民,城外多屬纏回,及索倫額魯特、錫伯、察哈爾四部人民,纏回毫不瞭解革命之意,滿、蒙均處反對地位,苟各起反抗,則少數革命軍,將成為釜底遊魚矣。幸而志銳事前未及調集,故未敢動。是時曾有少數革命軍,擬由北門逃出,為新滿營兵士所阻,乃開東門放漢回、纏回入城,發給槍械,然大半均攜之而逃,而新滿營又極力進攻,巷戰不已。

 

當此情勢危急之時,革命黨乃齊集於商會,籌議方策,決定由楊纘緒等親自至卸任將軍廣福處,請其出為臨時都督。廣福平日深為各方愛戴,既因楊等之懇求,復不忍人民之塗炭,遂於次早七時向眾宣言和平解決。

 

▲新疆伊犁起義重要人員合影,前排左一為馮特民、左四為楊鑽緒

 

新滿營素仰其威信,當即停攻,於是全部戰事,始告停止。復以廣之名義,召集四營領隊及新舊滿營協領以及革命黨首領商務會議,命新滿營交出軍裝,新滿營以廣之保障,悉數繳納。同時伊甯縣來電,謂錫伯營率學生四百人,兵二千餘人,將由惠遠、依甯兩面夾攻,於是又提議命錫伯營繳械,錫伯營因領隊大臣均在革命黨勢力之內,遂皆聽命,謠言頓息。

 

於是公推廣福為臨時都督,於二十日(國曆1月8日)在商務會就職,所有新舊滿營四營部落諸官長均行照舊,一面組織新政府,一面電達南京政府,並通知外國領事,出示安民,大局遂定。(林競)

 

(摘錄《新亞細亞》雜誌第六卷第五期,民國二十六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