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周年兩岸後裔暨學者視訊座談(上)

發佈時間:2021-09-23
 

  9月10日,為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兩岸辛亥志士後裔暨辛亥史專家視訊座談會四地舉行。來自重慶、武漢、廣州及臺北四地的辛亥志士後裔暨辛亥革命史研專家,相聚雲端,共同緬懷孫中山暨革命志士推翻四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為中華民族之屹立,貪腐的推翻,建立的不朽功勳,回首這百餘年,實更彰顯辛亥精神與時代的意義。

  此次視訊會議係由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台灣)、中華民族團結協會(台灣)主辦,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武漢辛亥首義研究會,武漢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辛亥革命網、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共同參與。座談會上,以一、各地辛亥活動及會務發展。二、辛亥革命歷史人物先輩事蹟。三、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影響。三個主題來論述探討。本次視訊會特別請中華民族團結協會 夏瀛洲上將(理事長)為此此座談會主席

辛亥後裔,辛亥首義同志會向榕錚榮譽理事長為座談會主持人。

   

►主持人 向榕錚榮譽理事長          

     

►臺北會場夏瀛洲上將致詞(供圖:向榕錚)

  首先由臺北中華民族團結協會理事長夏瀛洲上將致詞:辛亥革命是在滿清政府腐敗積弱,迭遭列強侵辱,不斷割地賠款,中華民族面臨存亡絕續關頭的背景下發生的革命起義。在中國數千年皇權專制歷史上,這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希望兩岸同胞,勿忘這段振興民族的歷史,不能讓先烈熱血白流,應繼承先賢先烈們的革命精神,並發揚光大、淬勵奮發,以求民族復興和國家強大。


►重慶會場 視頻截圖

重慶會場 背景

►重慶會場 背景

  由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市委台辦)王建國副會長發言:首先介紹參與人士:曾慶來常務理事(交流處處長)、陳健常務理事(聯絡處處長)、趙琳莉主任科員、民革重慶市委會黃學軍巡視員、唐純調研員、張麗麗主任科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張宸副研究館員以及辛亥革命六位後裔。重慶會場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和中國社會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今天海峽兩岸通過線上研討,共同緬懷孫中山等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弘揚先輩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兩岸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團結奮鬥,誠如夏將軍所講的,這次研討會時機特殊、意義重大,謹此致上感謝之意,如今疫情未歇,兩岸同胞濃濃親情,愈加彰顯,也期待各位多到重慶走一走、看一看重慶的巨大變化,最後祝大家健康 順遂。


►台北周永璋理事長報告會務

  首先介紹聯合主辦的中華民族團結協會 理事長 夏瀛洲上將、秘書長 薛  引將軍、文化部執行長 秦立錦老師、副秘書長 楊海文先生、此次活動的講評教授 考試委員 周玉山教授、藍天行動聯盟 武之璋主席(辛亥革命武旭如的哲嗣)、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榮譽理事長向榕錚將軍、 羅福星烈士孫女羅秋昭教授、秘書長 董光瓊女士(第二十九標董正旺志士的孫女)、 常務理事 王啟漢先生(外祖父為劉家佺志士)、理 事 陳君祿女士(同盟會陳剔非志士孫女)、常務理事 林立總經理(是和宋教仁、胡瑛並稱的桃源三杰 覃振的曾外孫)在臺北會場,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理事長周永璋:介紹首義會的歷史和工作情況:

  這裡並介紹一下本會: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係1946年6月15日,八年抗戰剛結束,而當年參加武昌起義的志士,覽河山締造之艱難,倖存志士亦多垂垂老矣;塵海浮沉、散漫無稽,常於首義公園內,見三五折足斷臂,乏人照顧,且辛亥史料若不及早探詢,據事實錄,轉瞬人世代謝,輶軒何從採輯,乃爰召集同志,籌創約半年,成立本會,當時倖存得以參加的志士計1644位,此數字剛好是清王朝創建的年代,卻亡於武昌起義志士的奮起,如此的巧合,似乎冥冥之中,註定了成敗的因果。

  當時籌創本會,立即得到國家最高領導,蔣中正委員長的大力支持,立即撥付國幣1000萬元,作為創會基金並為武昌首義同袍之照顧,但本會首義先進,非常有志氣與大愛,經第一屆理監事提議,並經會員大會通過,將此筆款項全數捐出,作為武昌首義中學之開辦基金,充分印證了志士,崇高情操。

  本會後因國共內戰,會務被迫中斷。於1951年以後,部分首義同志陸續來台,每年十月十日都聚會於台北善導寺,後依向海潛志士(本會向榕錚榮譽理事長的先尊翁)當年所攜出的『辛亥首義同志會名冊』,歷經數年逐一訪查,約35位,後經張知本、萬耀煌..等黨國首義大老支持,於1965年的六月六日在台復會至今,為能薪傳,當時大老們乃將當年成立之武昌首義同志會以及後裔聯勵會之精神實務合併訂入章程,即後裔及認同支持本會發揚辛亥精神者,均得以章程加入,顯然與時俱進、集思廣益,方為會務恆久發展之基石,在座各位辛亥後裔的先祖,幾乎均是當年參加辛亥首義同志會的創會先進,在座辛亥革命論述專家暨學者,本會歡迎共襄盛舉,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相信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復興與資產。

  本會在台復會歷經56年21屆,會務從未間斷,本會常年紀往辛亥,除定期出版辛亥革命刊物、舉辦學術研討、致力兩岸交流,成果豐碩,希望能多少告慰先烈先賢在天之靈。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首先發起彙編「辛亥英烈譜」將自1894年至1912年,響應孫中山先生領導、倡導,歷經十餘次的革命,所犧牲的英烈載入成冊,首要感謝辛亥革命紀念館,歐陽館長的大力支持,文錦峰老師以及藍天蔚將軍的曾孫女藍薇薇老師的大力協助,以及來自大陸各地的辛亥後裔、學者們的夜以繼日的參與,歷經兩百餘日的徵集與彙編,雖仍有諸多尚待查證與蒐集之處,但已將遺落風中的辛亥英烈大半匯聚,相信在年底或者2022年初就可以付梓,以為台灣各地20個忠烈祠入祀的參考及世人緬懷之依據。

  當然縱使付梓,這條蒐集辛亥英烈的路仍不會停止,只要發現將不斷繼續追尋載入,亦相信辛亥英烈譜可以做為日後學者研究辛亥史的參考,畢竟犧牲的英烈多寡,多少能反映當次革命的規模與影響。

  今年並在十月在台北舉辦辛亥革命時期的漫畫展及圖片史料展,透過漫畫及史料圖片,讓人民進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對創建共和的貢獻。最後也誠盼疫情早日過去,我們可以面對面再召開一場豐盛的辛亥研討會。


►武漢會場(攝影:劉建林)

►熊 永 鑄(熊秉坤之孫)

  在武漢會場,武漢辛亥首義研究會秘書長、辛亥志士熊秉坤之孫熊永鑄,介紹武漢辛亥首義研究會的相關情況。武漢參與此次座談的有:華中師範大學嚴昌洪教授、武科大人文學院書記張繼才教授、武漢市海峽兩岸促進會胡義理事、劉艷理事、劉春艷理事的大力支持與參與,武昌首義研究會蔡禮鴻會長(蔡濟民元勳之孫)、熊永鑄副會長(熊秉坤志士之孫)、萬學工理事(萬耀煌元勳族孫)、孫凱理事(朱峙山志士外甥、武漢市民革秘書長)、辛亥革命網杜武親董事長、趙永剛總裁。武漢辛亥首義研究會成立以來,致力辛亥革命的歷史研究,如2019年針對黃孝戰役多次召開研討會,出版了70多篇的論文,本會被評為全國優良的社科單位,2020年並進行辛亥十八景的影片拍攝,如今已屆殺青,屆時將推出給各界分享,並積極聯絡海峽兩岸、海內外辛亥志士後裔交流活動。


  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由歐陽館長及黃敏靈代表參加,歐陽旦霓館長發言:因辛亥革命紀念館位於長洲島,地理位置較偏遠,在2019年每年仍有40萬人入館參觀,我們每年做數位辛亥人物的介紹及展出,希望各位先進、後裔、學者多提供意見與並歡迎各位有空蒞臨指導。

►線上視頻左歐陽館長


  在重慶會場:四川保路運動,無異是壓垮滿清的最後一根稻草,滿清擬將川漢鐵路收歸國有,並向列強借貸。因為清廷喬樹柟任命施典章為川漢鐵路經理,而施典章經理竟然將民間投資的數百萬股金投入上海股票市場購買以為福特T型汽車會狂銷,輪胎銷量會一飛衝天的的假象,紛紛將資金投入格蘭志股票追漲數十倍,上海及全國都為之瘋狂,最後崩跌,錢莊倒閉、民眾血本無歸、堪稱世界最為嚴重的股災事件,也看得出清朝金融管制的無知與脆弱,人民早已為列強不平等條約,各地政府須分攤的多如牛毛的征稅,壓得喘不過氣來,再加上強迫民間購買川漢鐵路更是民不聊生,血本無歸。

  辛亥志士後裔代表周新民,介紹了父親周紹軒的生平。周紹軒志士是同盟會會員,生於1888年,年幼失怙,少時在綏定府(今四川省達州市)城內龍家大藥鋪當學徒,21歲時投到"仁"字袍哥張作霖門下。張為川東反帝愛國農民領袖余棟臣的重要夥伴之一。在此期間,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達縣活動,父親為同盟會"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的宣傳所感動,表示為反對滿清帝制,雖粉身碎骨,在所不辭,於1909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四川著名同盟會員李紹伊先生從事反清愛國的革命活動。

  李紹伊先生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因親睹清朝的腐敗,毅然高舉反清之大旗,1894年以大寨坪為據點組織"孝義會"(與川東的袍哥組織哥老會等齊名,是孫中山最為關注的四川會黨組織之一)" 1906年,李紹伊加入了同盟會,孝義會也就成為同盟會直接指揮的革命力量,大寨坪變成為同盟會在川東的一個革命據點。至1911年川東北孝義會弟兄已增至數萬人。1911年9月,同盟會員李紹伊曾對人曰:"天下將大亂,英雄崛起草澤,吾輩生逢此時,應有所作為",於是豎旗起義,自稱同志軍川東北都督,發佈聲討清廷檄文,提出"驅逐韃虜,推翻專制政府,建立共和"等口號。義軍制定了周密作戰計劃,兩月之內,先後攻克鄰水、墊江、渠縣、廣安、岳池、新寧、梁山等十余州縣,"所到之處,誅殺官吏,開倉濟貧,打擊劣紳,宣傳革命,極受群眾擁護",成為辛亥革命在川北地區一隻重要的武裝力量,致使清廷從湖北武昌派重兵進入四川對川北地區的武裝力量進行圍剿,故而牽制了大量的清軍兵力,有力的策應了武昌起義,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勝利

  12月3日,「孝義軍」二千餘人圍攻綏定府城(今四川達州),父親身先士卒,配合義軍,打開達縣城門,活捉縣知事廣厚和府官杜崇本,並將他們押解到重慶蜀軍政府處辦,綏定府宣佈脫離清廷獨立,為革命首建功勞。1912年1月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李紹伊遂令各路孝義軍停止軍事活動,不兩月推翻二百餘年清政府。


►武漢辛亥首義研究會蔡禮鴻會長發言(中)(攝影:謝煜)

蔡禮鴻發言

今天我介紹一下我的先祖蔡濟民志士,字幼襄(幼香),湖北黃陂人。 南社會員,先後加入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等革命團體,並任新軍二十九標軍隊同盟標代表,同盟會鄂支部參議部部長。 積極促成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領導起義,被推為軍事籌備員。1911年,辛亥年,蔡濟民約集各標營代表十月十日上午在蓮溪寺集會,決於當晚發動起義。 是夜,蔡身先士卒,率部猛攻清督署。 力克督署、藩署。

鄂軍都督府成立,蔡推黎元洪任都督,蔡建議成立謀略處,以會議制形式發號施令,後任各部總稽查。 民國建立后,先後任軍務部參議長、軍務司長,1915年,孫中山委蔡為湖北討袁軍司令長官,黎元洪在1916年繼任大總統后,授蔡首義元勛,勛二位,陸軍中將,1917年,孫總理建軍政府於廣州,任蔡濟民為鄂軍總司令、鄂西靖國軍總司令等,主持湖北的護國、護法活動。1919年1月在利川被川軍殺害。1922年黎元洪第二次任總統,追贈蔡和劉公為陸軍上將。 時任鄂軍都督府敘賞長的李西屏稱「蔡是首義的實際領導人」,歷史學家馮天瑜則定格蔡濟民為「湖北軍政府初期實際領導人」。

辛亥革命"是偏正結構詞語,即辛亥年發生的革命。"辛亥"是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本詞中對應的時間跨度為1911年1月30日(辛亥年正月初一)至1912年2月17日(辛亥年臘月三十)。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湖北武昌爆發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引發全國回應。 隨後,在各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孫中山揮師北伐,黃孝戰役關鍵一役,給予清廷以致命性打擊,袁世凱與革命黨妥協,南北議和。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臘月廿五),清帝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清王朝統治,開創了中國的民主共和時代


羅福星烈士孫女羅秋昭教授報告:

辛亥革命,台灣人沒有缺席

110年前辛亥年,一群由孫文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軍,與滿清政府發生了幾次驚天動地的革命,兩次重要起義, 329黃花崗之役,10月 10日的武昌起義,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329的黃花崗戰役最為慘烈,殉難烈士多為青年才俊、社會菁英,他們的視死如歸,前扑後繼的精神,不但震驚了清朝政府,更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同胞,才可以繼黃花崗戰役半年後,在長江中流,發動武昌起役,很短時間裡,各省響應,於是創建了民主自由的新中國-----中華民國。

這辛亥年的起義,隔著大海的台灣同胞,並沒有缺席。謹在此簡單介紹三位知名人士:羅福星、林祖密、丘逢甲。

羅福星

羅福星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出生在印尼雅加達,母親是當地土著。一歲時,隨祖父回家鄉廣東蕉嶺,學習漢學,認識中華文化;十歲回印尼,接受西方教育,十八歲隨祖父來台,在「苗栗公學」受了四年日本教育。走過五湖四海,見䑳舟之奇,滄海之濶。在台灣眼見同胞在日本殖民下,被視為二等國民,受盡凌虐與折磨。於是四年後,由台灣返回家鄉途中,路經厦門,參加了同盟會,矢志追隨孫中山先生。

回家鄉後,受兩廣教育總長丘逢甲鄉長的聘請,到南洋視察僑教工作。同時積極參與海外國民革命運動。

►羅福星